Tuesday, June 27, 2006

我们是否拥有自我的文化意识呢?

我本身对这次的槟城学游感触良深,尤其是由槟城遗迹信托委员会(Penang Heritage Trust)所策划的“追随槟城遗迹之旅”(Penang Heritage Trail)。我想它不只是带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华巫印三大民族在槟城这珍珠港的一些历史与文化背景,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社会的醒觉。

槟城算是马来亚半岛历史发展比较悠久的州属。它独特天然的地理位置让当时漫长的中印贸易路线有了暂时停泊的港湾。因此,许多中、印、阿拉伯及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人们分别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在时代巨轮转动下,许多象征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迹都渐渐地为大自然的无常与人类的无知所摧毁了。所幸的是在槟城依然有一批热心人士愿意为保卫历史遗迹的使命而努力。不只如此,他们也负起灌输大众有关“保卫古迹,人人有责”的醒觉。在如今道德沦亡、世风日下的社会,我个人认为鉴古观今多少能够帮助换回一些人们对社会的良知与责任感。

Ms Tressa (我们的trail guide) 带领我们见证华巫印族在这片土地上所遗留下的许多珍宝。她告诉我们观音亭、little India、kapitan keling mosque 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当年的移民都对大地和神灵保有一份感恩的心,因此都很热心地筹建这些寺庙。里头除了感恩,还蕴藏着各自对本身文化的一种执著。能够让自身的文化在陌生的地方落地生根也许对他们来说是最能引以为荣的使命了。那时候的人民对本身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self-identity),形象鲜明而清晰。不只如此,他们更把这份意识延伸至整个族群形成强烈而无私的同胞之情,共同携手面对许多生活中的未知数。虽然生活条件不丰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很密切。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洪流洗礼下,人们的轮廓反而被模糊掉了,人心也变得更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为何而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执著于本身的自我意识亦非好事,这会形成一种偏激,无法容下其他人。世界上不时发生的纷争就是因此而来的。清楚知道自己是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在马来西亚这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土,这一颗包容的心更不可少。这也是bilden策划这学游的其中一个目的。我们要让学生们提升对本身种族的意识,了解前人奋斗的过程,同时学习如何乐也融融地与其他种族相处。只有通过和谐交流及欣赏彼此的文化,进而缩短彼此思想上的差异,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安稳地生活。

在这条Heritage Trail中,我对邱公司龙山堂(Khoo KongSi)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它很有品味地呈现出华人丰富的文化色彩,在概念与设计上更带出华人核心思想中的儒家精神,其中的三幅壁画就四量拨千斤地突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鱼樵耕读图-说出当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四大核要职业并着重儒家伦理的观念,特别是忠与孝。











(2)九老图 -“参阅两仪开阖着阴阳于天地,戏围一局纵横包韬略于古今”
- 通过两鱼图(两仪/阴阳)或下棋展现华人对不断变化时局的潇洒掌握。







(3)百子千孙图-说明华人期待大家族的理想,因为丁众势强从而显示出宗族的强大。






龙山堂里头的浮雕(stone carving)、彩绘(painting)和装饰辉煌的屋檐(decorated tilted roof)都反映出邱氏家族对本身历史文化深入的掌握,同时也宣扬他们愿意负起保存本身文化的信念与认真。这份坚毅和用心是目前社会所少有的。在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领域里,固然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与热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样的醒觉传播出去。

如今的孩子太幸福了,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也无关痛痒。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资讯膨胀泛滥,历史只不过是学业中乏味的一个科目而已。环境缺乏这样的意识,身边也没有人灌输及教导,因此他们很难体会出个中的重要性。醒觉需要一定的思想层次才能奏效。倘若本地教育依然停留在外在的表现和忽略了内在醒觉的培养,再多的醒觉运动也是枉然的。

在了解目前大环境的问题以后,我认为我们该做的不是一味地摇头叹息,反之更应该积极设计适合现代人脚步的活动,让他们更切身地体会其中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停留在“看见”,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善!

我很认同林悦所说的。她在流浪了22个月后决定不再流浪了。她要把自己所学所知回馈自己的国家,用文字去唤醒许多沉睡的心灵,真实正视自己身处的环境的状况。这也是我经过这次旅行的领悟。不要停留在问题的层面上,可以的话,透视它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看穿它所象征的意义及它的影响力。

1 comment:

cikuism said...

觉得很多时候人类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即矛盾又脆弱,在某种意识上‘曾经出现的’都会在往后‘又不见了’,反反复复的。

我把近来身边的人所持有的态度,对生活上所坚持的或者对未来未知数的憧憬一一记录下来:当中包括了日常生活的自己,和友人喝茶的情形,当天晚上和JW在喝茶的,看陈亦迅的签唱会,各自聚会的态度,家人,幼儿园活动,家长日,补习班,要搬去新家的准备过程,看街上人来人往的脸上表情,看公园正在扫地的员工,看守洗手间的,在路边表演的,在街教睡的,在独自仰望天空的,在坐上KTM的。。。发觉到。。。

该怎么说呢?一种贴身的符号总是跟紧着每一个人告诉你我要这样这样过那样那样的生活:所以公园啊,咖啡厅啊,书店啊,购物中心啊,艺术展览啊都排山倒海地在迎合‘各位’的所好来达成凡人间所认同的‘美好世界’。

还记得我曾经和你说过自己最怕什么东西吗? - 遗失了自己。在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逐渐在演变成另外一个人却不能很精准的捕捉当下一刻开始欲要蜕变的那一瞬间,就多么地失落和孤单!直到今天我还无法忘掉上两个星期我在夜市场翻开二手书摊的激动。那种意识下非常清楚自己的双手在拼命翻开着,脑袋和眼睛还有心跳都在清楚地目睹和感受到心理的波动到底有多高有多远!虽然在某种程度我还能够‘接受’‘放任’自己这样子,可是另一方面那种意识的变质是多么地让人措手不及,好像在‘糟蹋’着本来的清醒和理智,自己又‘这样子’地改变了。

今天刚散完步,在公园其中一个小泊湖看到两个塑胶袋浮在岸边。我转了一个圈,看看周围有没有人,然后绕着另一个小圈走了下去。结果拾了不仅仅是那些塑胶袋,还有垃圾旁的一个喝完的豆奶盒,一包香烟盒还有一张坦在地上的宣传单。仍然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因为要害怕别人看到自己那样做,为何拾垃圾都是件见不得光的事?

我沉了很久,任由时间敲过了早晨。觉得下次,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